http://www.simutt.com

“不盈利”的P2P网贷平台为什么能生存下去?

  业界对P2P网贷行业盈利模式的探讨,几乎已经有公论:利润空间小,实现盈利遥遥无期。但P2P网贷行业已经火热了近3年,因为持续亏损而主动关闭的平台数量其实非常之少,对于这一现象大家普遍解读为烧钱模式的支撑。笔者对此并不完全认同,笔者认为即便是今年的严厉整顿山雨欲来,但仍会有更多P2P平台继续做下去。
“不盈利”的P2P网贷平台为什么能生存下去?

  (1)为什么90%以上的平台不盈利?


  要理解P2P为什么有90%以上不盈利,除了解释其高额的运营成本、违约成本外,还要分析一下为什么那么多平台仍然死撑待变。

  从网贷行业发展阶段来看,虽然现在已经度过了早期的红利爆发期,但因各种原因(可详看笔者(微信号:gzl15631177257)之前一篇文章《P2P网贷行业“下场”会和团购一样吗?》)使得这一行业目前还未能实现规模化的扩张,也就是说,对未来可能的巨擘愿景是资本市场提前布局的基本背景。数据显示,截至2015年底,全国P2P网贷平台共4948家,获得融资95家,占比1.92%。随着整顿力度不断加大,更多优秀的具有良好市场预期的P2P平台将获得风投青睐,这些多轮融资会持续为这一行业输血。简单来看,资本市场的加入、政府资金的支持,不仅给优秀的P2P平台提供了运营资金、市场资源及渠道,也让很多待融平台看到了前进的希望。

  但仅限于上面的认识则未免过于主观判断了,笔者认为很多“不盈利”的P2P网贷平台还能继续生存下去的理由如下。

  ① 跑马圈地不积粮。

  正如前文所述,现在行业仍旧是群雄争霸的现状,割据之势初露苗头。一线平台在完善产品升级的同时,更多在开拓更大的市场,包括二三线城市布局、品牌公关传播、前端线上获客推广等。换句话说,即使它们实现了部分盈利,但拿这部分利润又投入到了更大的跑马圈地的扩张中。打个比方,我们当月利润100万元,下个月把利润的一小部分留下用来抵御流动性风险外,大部分资金都投入到更大的市场中去,并且这一市场是有盈利空间预期的。那么虽然暂时看起来不盈利,那它们是否会自行倒闭呢?显然不是,市场营销学中经常讲负债经营就是这个道理。

  大家熟知的人人贷、积木盒子等都处于在跑马圈地阶段。

  所以,我们不要以为那些大平台不盈利就洋洋得意,认为行业普遍情况是亏损经营的。它们用暂时的财务上的不盈利换来的是更大的市场跨越和资本青睐。

  ② 已有部分平台实现了盈利。

  从笔者观察来看,已有部分平台实现盈利,除开鑫贷等国资背景有天生优势的平台以外,笔者这里更着重强调的是那些与一线平台完全不同的发展策略的“小而美”平台。占全国网贷平台数量达31%的北上广(广东)平台占据了行业的舆论发声权,这些地区的平台一旦定位向全国开拓,短期内的运营成本自然居高不下,但把业务聚焦到垂直细分领域、或为母公司提供资金流等,就实现了短期内的盈利。笔者身边就观察到了两家平台,一家平台深入某理财群体市场,运营一年基本实现了收支平衡,而另一家平台依托母公司现有资源及硬性的市场推广政策,也实现了基本的盈利。

  下面笔者就一一介绍这些闷声发大财的平台。

  (2)有哪些闷声发大财的平台?


  在北上广深的一些大平台纷争乱战时,还有很多平台在“广积粮,高筑墙,缓称王”。尤其是很多小平台或通过互联网技术连接场景化借贷需求,实现了快速的规模化,也有的平台配合线下业务融资,虽然暂时不盈利,却补充了资金流、提高了整体运营效率。笔者这里分三点,阐述那些闷声发大财的平台。

  ① 线上、线下业务并行的平台。

  尤其二三线城市,原有民间的小额、担保、理财公司转型线上的占到了绝大多数。这些平台的特点是,它们拥有资金、资产至少一个端口的优质资源。严格来讲,这些平台的发展依赖的是重点是线下,或者说,它们的行为是金融的互联网化而非互联网化的金融。

  为什么这些平台实现盈利了呢?首先,它们都拥有某端的资源,不像纯线上平台一样需要负担大量的成本;再者,民间借贷的线上化,为它们的“洗白”提供了一个顺应国家发展方针的背书。从整个公司角度来看,付出的线上成本带来的是融资效率的提升,即使单剥离出线上部门是亏损状态,但放到整个公司发展的角度看,公司整体是盈利的。

  下表是某公司成立一年后的收支明细,可以看出,如果单纯拿线上净收入与其他支出比较的话,显然是亏损状态,但因为线下收入较高,整体仍然是盈利的。另外值得注意的一点是,尽管P2P平台收费项目很多(利息管理费、息差、服务费、账户管理费、逾期罚金、缔约赔偿金等),但目前支撑其盈利的应是逾期罚金。做过民间借贷的朋友都知道,息差挣得并不多,但足值易变现的抵押物一旦处理,这部分收入就非常暴利了。

  某公司每月收支明细(网络公开资料)
 “不盈利”的P2P网贷平台为什么能生存下去?

  当然它们的风险也很高,经济下行、利息过高、项目审核宽松等都是不容忽视的“定时炸弹”。

  ② 集团自融性质

  在P2P网贷业,还有一部分是由大型公司/集团搭建的类供应链网贷平台,它们的定位就是服务于集团的金融需求,尤其是资金募集方面。平安集团的陆金所当属这一代表,但陆金所发展到现在已经向综合理财服务平台转型,这一性质又悄然变化了。

  这一类型平台涉及两个重要问题。

  首先,平台自融是国家坚决不允许的底线。但具体到判定细节,平台融资没有自己用,而是输血给所属集团正当项目使用,那么这一实际情况是否算自融呢?剥离法律关系,实存裙带关联的这一现状,现今仍没有明确的法律定性。

  再次,由上述原因导致的这类平台的发展目标并非盈利,而是服务于母公司整体金融需求的。所以,盈利虽好,但如果本身并不盈利(千丝万缕的关系也无法明确其运营成本、收入)但能为母公司输血,且成本在可接受范围内,当然也是可以继续生存下去的。简而言之,这种左手倒右手的游戏既无法有效计算P2P能否盈利,也不影响其生存。这就是目前有很多“自融”平台能够继续生存下去的现实原因。

  ③ 深耕垂直细分领域

  还有一部分平台,规避了目前做大做强在红海市场拼杀的情况,深耕具有自身优势的垂直细分领域,也实现了快速盈利。

  以去年资产荒为导火索,部分平台开始寻找新的业务领域。一面是更精准的有投资需求,或有资金闲散的资金端场景挖掘,比如加油卡车主、股市赔钱的股民等;一面则是更有壁垒性、区域性的资产端挖掘,比如物品回收、融资租赁、不良资产处置、PPP等领域。一旦占有这些领域,树立了介入门槛,就能以极低的成本获取资源。

  预期收益高达25%的分金社,依托强大的线下资产评估、收购、处置专业团队,将具有升值空间的实物资产发布在网站及移动客户端,投资者通过互联网渠道投资购买后通过包装增值、拆分销售、持有经营等方式,帮助投资者获取安全、高额的升值收益。高于行业平均收益一倍的分金社显然是在让利给投资人,进一步确立这一细分领域的行业地位,而非仅仅追逐利润。

  同样的,萨摩耶金服旗下的“省呗”产品,帮助用户在获较低利率的情况下先行结清所持信用卡账单,而后还款至该平台。通过苛刻的线上审核和这一特殊场景的深耕,该平台在短短8个月运营期间就帮助放还款1个亿,成为既蚂蚁金服“花呗”,京东金融“白条”之后又一千亿消费场景入局者。

  笔者相信,未来这一方向还会有更多的平台渗入,并实现盈利。

  (3)结论


  综上分析,笔者认为在短期看来,除少数纯属集资诈骗、或进退不得的搅局者外,更多的平台并不会因为暂时的不盈利或看似不盈利而倒闭,因为:

  ①规范政策逐步落实后,非常好的市场前景,及伴随其后的资本想象空间;

  ②为母公司提供金融服务,而暂时不考虑较大盈利;

  ③深耕细分领域的新平台,实现部分盈利,或加快垂直布局。

閮戦噸澹版槑锛氭湰鏂囩増鏉冨綊鍘熶綔鑰呮墍鏈夛紝杞浇鏂囩珷浠呬负浼犳挱鏇村淇℃伅涔嬬洰鐨勶紝濡備綔鑰呬俊鎭爣璁版湁璇紝璇风涓鏃堕棿鑱旂郴鎴戜滑淇敼鎴栧垹闄わ紝澶氳阿銆